南京会议

发布时间:1998-11-0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人

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总结纪要

                           会议地点: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1998.11.7--9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沁平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东北师范大学何艳茹教授代表专家指导小组,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上,通报检查十六所联考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情况。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代表专家指导小组,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大会总结纪要。

4、举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研讨班信息。

 

 

 

 

 

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赵沁平

1998.11.7  南京

各位专家、领导,同志们:

    今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在这里召开,我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南京师范大学为会议的顺利召开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听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小组组长顾明远教授和教育部有关司局同志的讲话,我深深地感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虽然时间较短,但各项工作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这是专家指导小组及秘书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以及各试点院校积极配合的结果,也是与教育部师范司、基础司、人事司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我在此对专家指导小组的各位成员、各位专家,专家指导小组秘书处的同志们以及各试点院校的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各有关司局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很重要,内容也很丰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第一批16所试点单位,还有新增加的13所试点院校;这次会议要总结十月份专家小组对16所院校培养工作的检查情况,将审批试点院校上报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课题,还要讨论安排1999年联考招生的有关事项,所有这些内容都将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通过10份的联合检查,总结和发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过程中有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科研课题。这些内容将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健康、顺利发展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此次会议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两年多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回顾

    二、今后几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一、两年多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回顾

(一)明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确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部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改变单一类型研究生培养状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从1990年开始在我国设置专业学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设有六种专业学位,即建筑学、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工程硕士。现在专业学位发展势头很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例如,在工程硕士试点工作中,一位国有大型企业的经理说,过去我们单位去攻读学位的人大多是学习专业户,真正的业务技术骨干去不了,也离不开,得不到再提高。虽然这位经理讲得极端一些,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实际情况。目前各种专业学位在校生已达2.2万人,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10%以上。这主要在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与发展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发展专业学位的路子是正确的。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十四次会议批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开始试点。准确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作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硕士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都不同于教育学硕士的标准。该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掌握某门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位获得者要具备作为一个教育实际工作者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实际工作能力。

    2.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要更加重视质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专业学位工作的声誉,而且直接关系到这些教师所面对着的千千万万个学生,因此,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一的观念。在试点初期,我们就要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以质量标准去衡量我们的所有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大胆地采取各种办法,去实验,去创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培养规模的适度发展,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必须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切实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服务,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这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根本服务方向,也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的试点工作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一项重要的工程——面向21世纪园丁工程,目标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我们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可以很好的为园丁工程服务。

    4、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同时要注意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教育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有益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以上几条原则,既是我们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也为我们这两年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我们应该继续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不断促进我们的工作。

    (二)初步形成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地。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了16所师范院校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为了进一步适应科教兴国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经批准今年又扩大了13所师范院校开展教育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这样到目前为止共有29所院校可以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应该说形成了一批较强的试点基地。而且这29所试点院校覆盖了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具有较大的覆盖面。这29所试点院校,除了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外,其他都是各地方具有相当实力的师范院校,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能力,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具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教学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与基础教育实际部门联系较为密切。这些优越条件为培养教育硕士专业人才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保障,也为适度扩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为了加快培养优秀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尚未培养出一届毕业生的情况下,我们冒着一定的风险今年开通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渠道。开通在职攻读对适度扩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有着重要的意义。1997年和1998年两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国家计划招生的录取人数共计才221人,而去年开通这一渠道后,一下子招了1400人。应该说,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两条腿走路,也就是纳入国家研究生计划招生和开展在职攻读的两个渠道,这是我们国家目前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的两个渠道,是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在职攻读开通以后,发展速度加快,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注意保证质量。

    (三)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础性工作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因此,基础性工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以及秘书处,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在广泛听取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使我们的培养工作有的放矢。该方案在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学习方式、学制、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等方面都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各试点院校正确开展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统一了考试大纲。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在入学考试的标准上统一了要求,同时编写了考试指南。三是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好的作法。各个试点院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特色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月份的专家小组对试点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通过这次检查,对2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将对以后的工作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四是组织有关试点院校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参考资料、案例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将举办专业教师研讨班。同时,组织了试点院校对涉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这些工作,将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五是指导小组在试点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指导小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成为试点工作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秘书处,在试点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日常工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对两年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做的简要回顾。

    二、下一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和思路

    下面就这次会议主要研究的内容和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务院学位办的工作,谈一谈下一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和发展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全面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目标,以保证质量为我们工作的前提。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样也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生命线。因此,希望各试点院校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采取有力措施抓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上,要抓出实效来。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方面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降低标准,二是又回到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框框里。我们已经有所感觉,有的学校试点权到手以后,不注意改革,还是用过去的办法来教学、来管理,换汤不换药,这是不行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在于它培养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这一特点,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我们希望各试点院校以及各位专家学者,一定要好好研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定内涵,探索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好方法和好模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到底如何,要经得起社会得评价,实践是质量的最终标准。

   (二)加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是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科建设是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各试点院校应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调整和加强现有教育学科,使其能适应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要求。建议各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成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小组,各专业方向也可成立相应的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教材、培养方式、考核、学位论文等各个教学和培养环节。学校应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加强基础条件的建设,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应配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如图书资料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整理和收集等等。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关键。教材建设应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师资建设主要是使教师如何适应这种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的培训是关系到我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各试点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培训自己的专业教师,使其能适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内在要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小组要把这些方面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力争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上,取得较大的成果。

   (三)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我们的工作健康发展。由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刚刚进行试点两年,在我国还是个新鲜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这次会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指导小组将审批各校上报的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课题。我想这项工作非常好,是一项前瞻性的工作。听说各试点单位申报很踊跃,这是好事,可以看出大家对它非常重视,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实践,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针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方式,探索适合这一群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招进来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基础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二是工作繁忙。如何在这样的特点和我们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标准之间架起合适有效的培养桥梁,是各培养单位的关键任务。十月份,专家小组组织了16所试点院校培养工作的联合检查。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开始两年组织这样较大规模的专家检查,可以看出专家小组一开始对培养就非常重视。我们认为这次检查非常好,非常重要,在此也向不辞辛苦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检查目的不是想处理哪一所学校,而是想通过检查总结交流2年来各试点单位的经验,发现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研究和解决。各试点单位应相互学习借鉴试点中的好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使我们的培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五)进一步加强联考制度的改革,做好1999年联考招生工作。

    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二是有关高校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这两种入学方式都严格受到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限制,很难适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需要。首批16所试点院校在97年和98年两年通过此种方式招进来的研究生才200余人,97年有的试点院校甚至没有招到学生,这样无法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需要,今年进行了首次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联考。应该说这次联考是成功的,通过这次联考共招收了1400余名学生,而且质量也是好的。我想,联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全体专家们的努力,得益于试点院校支持,得益于全体管理干部的辛勤工作,特别是我们秘书处的同志们,他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同时,联考的成功也说明了它适合专业学位和在职人员的情况。我觉得联考的出发点应是着重对考生综合业务水平和素质的考察。通过单位推荐和联考把高素质的生源选拔进来。1999年联考工作应继续贯穿此种指导思想。虽然今年联考获得了成功,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如各考试科目所占比重问题,严格考试纪律问题,以及整个联考过程中从报名、考试、阅卷、录取等如何进一步规范化等等,这都值得我们去研究。这次会议还将布置199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有关事宜,我想99年的招生原则应基本根据今年上海会议的有关精神去做,这个问题明天还要讨论,希望大家本着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大局出发,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长远发展,保证质量,适度扩大规模。

   (六)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小组的建设,筹划成立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1996年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开始试点的同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批准成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2年来在专家指导小组辛勤努力下,使我们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各项工作都顺利圆满完成,并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他们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了发挥专家们的指导、协调作用,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计划在现有的教育硕士学位指导小组的基础之上筹划成立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责任主要是协调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各项教育活动,监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指导各培养单位的培养工作和基础建设,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交流。指导委员会可以下设固定或不固定的学科教育专业组,如设立语文、数学、化学、教育管理等专业组,专业组协助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教材和案例库的建设、专业教师的培训等工作。同时,将在现有的专家指导小组秘书处设立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我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将会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希望各位专家和各试点单位到时能出谋划策,积极推荐热心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学者。

    (七)建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小组考虑面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和学员,创办内部通讯或论坛,或者在某一现有教育学方面的刊物上设置专栏,以加强交流,积累教学案例。

以上讲了7个方面,只是提供大家做参考。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次会议一定会圆满结束,我们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一定会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上

通报检查十六所联考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情况

何艳茹

1998、11、7  南京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委托,就今年10月初,历时半个月、由专家指导小组部分成员组成的检查组对十六所联考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与管理工作进行的检查与调研工作进行了通报。

    一、基本情况

(一)在籍学生情况

十六所联考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97、98两年分别招收学员163名与1278名,合计1441名,其中:98年招生人数超过100人的学校有六所学校,招生人数在80-100名的学校有六所学校,学生人数在35-50名的学校有四所学校;招收学员区域基本覆盖了全国,十六所联考院校在招生区域覆盖上除两所学校未超出本省范围外,其它学校均超出本省范围,相互之间在省、市上有所重叠。

(二)关于领导与组织工作

总的来看首批试点学校指导思想端正,均把搞好试点工作看作是加快我国学位与研究生制度改革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一些院校把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看作是促进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大的举措;有的院校还认为这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上体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性的重要方面,地处边远地区的院校还认为这是保留本地区高层次教育资源,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一项有效措施。

由于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各试点院校普遍加强了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各校都成立了以校长或研究生院院长为首的领导小组。有的院校党政一把手均进入领导小组;有的院校还聘请省教育厅厅长、副厅长作顾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除了校、系(院)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领导外,吸收了教育科学学院(系)内教育学科专业及学科教育专家参加;校内有关院(系)也成立了相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对培养工作的教学指导,有的学校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的学校成立了“学位评定教育学第二分委员会”作为校学位委员会的下属分委员会,专门负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各试点院校管理工作均纳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有的院校在研究生处(部)设立了专门岗位,并配备了专职干部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有的学校针对学科教学较为分散的特点,还成立了学校一级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专家组讨论时认为这对于保证共同课与学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积极、有效的。一些学校在院(系)还设立了导师组。总的来看,校、院(系)两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为规范校内各专业的培养工作,各试点院校均以专家指导小组组织编写的“参考性培养方案”为依据,并从本学校学科优势与特点出发,制定较为详细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就培养目标及规格、招生对象、培养方式、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试、学位论文撰写与学位授予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规范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各院校均很重视制度建设。这次专家指导小组的检查也促进了各院校的建章建制工作。制定的规章制度有:《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和管理暂行条例》、《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基本文件。这些文件就工作指导思想、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学员管理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基本文件的基础上有的学校还将若干专项工作予以细化,如《聘任中学教师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暂行规定》、《学生学习管理工作规定》等。专家指导小组讨论时一致认为为保证试点工作健康发展,在试点阶段就注意规范化管理是很必要的。此外,关于教育硕士学位试点校的资格、设置专业的条件、聘任教师的条件、任职中学教师为指导教师的条件等也应做出一些相应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工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三)关于培养工作

1、各校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基本按专家指导小组组织编写的参考性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进行,并从各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出发作了局部调整。所作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的学校在课程结构上做了调整。如一所学校将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又分为三个方向组课程;2)有的学校增加了一些课程,给予学员以较大的选课自由度;有的将参考性教学大纲中所列课程名称与内容进行了调整,如一所学校将学科教学数学方向的《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一分为二;一所学校将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的《汉语言文学研究》分为9门专题研究课,拓宽了原课程内容等等。3)任课教师在授课中将课程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有的调整是进行删减,有的是从内容结构上做了变动。在教师座谈会上,一些教师对专家指导小组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对上述调整、意见与建议,专家指导小组进行了认真讨论与研究,并形成了如下意见:1)参考性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暂时不修改,正象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顾明远教授在上海会议上所强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正处于试点阶段。试点还未到一周期,一些矛盾与问题暴露尚不充分,调整与修改基础与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仍要保持相对稳定;2)各试点校对课程计划可进行局部调整或补充,但应遵循参考性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关于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尤其是核心课程不能变。核心课程对于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规格及特色是不可缺少的。专家指导小组提醒各院校,核心课程也是今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请各试点校重视。有的专家提出今后对联考院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可采取统一抽考方式,抽考课程应从核心课程中选定;3)专家指导小组在检查与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所做的调整是积极的,富有创造性。如加强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的教学,并要求学员的毕业论文自己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等等。专家指导小组希望试点学校教师重视课程建设,不断总结经验,使参考性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逐渐完善,并把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好。

2、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对培养方式方面的调研结构表明,各试点校基本遵循学位办及专家指导小组有关文件的规定与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在培养方式方面存在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三种形式,采取脱产学习方式的学校有的安排一年半脱产,有的安排一年脱产。学员组织形式有的学校采取班级授课形式;有的学校是个别学员全脱产学习。个别学员脱产学习,特别是97级学员一般随统招生一起管理,课程学习有分有合。在职兼读的做法则更为灵活。相当部分学校利用寒署假集中授课,但授课时间不等。一些学校每次假期集中安排授课时间为20-30天,个别学校仅8-10天。集中上课时间有的学校一天三个单元均安排上课。有些学校对于学校所在地或临近所在地的学员采取周六、周日休息日安排上课的方式。有的学校除在周六、周日上课外平时还安排二天时间授课。

在学员座谈会上,学员们普遍认为脱产学习有助于保证学习效果,从内心深处认为脱产学习好,能真正学到很多知识,个人收获大,但均感到脱产学习有许多实际问题,如有的学员任职校校领导不同意,在报考时已与学校领导有协议;再如担心全脱产学习会丢位子(学校内职务),影响学校对自己的使用;全脱产学习会影响奖金、福利待遇等。另外,学员大多在任职校为领导或骨干教师或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学校无人可代替等等。对在职兼读方式,特别是利用寒署假集中授课方式,学员自身认为这有利于解决工作与学习矛盾,集中安心学习,但又感到因时间太集中缺乏必要的消化、复习过程,影响学习效果,身体也感到吃不消。任课教师在座谈会上反映,假期集中授课时间较紧,授课时数有限,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对培养质量有些担心。研究生管理部门也感到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拟从本学期末或下学期加以调整。有的学校拟增加集中学习次数;有的学校拟改为一年脱产培养方式;有的学校拟增加脱产学习时间;有的学校已安排为一年半脱产学习等等。虽然学校拟做出上述调整,但仍存有一些忧虑。

专家组在调研中发现针对学员状况有的学校对外地学员采取全脱产学习一年方式,对本地学员利用周六、日、平时二天方式。专家组讨论时一些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对保证培养质量还是有效的,而那种利用假期每次只集中8-10天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四个假期总和脱产不到一年,这种做法怎么能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规定为“课程学习要重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不够是保证不了基本规格的。

对于培养方式及授课安排问题,经讨论专家组的意见是:不管具体采取哪种做法,但必须达到国务院学位办[1996]25号文件及[1996]53号文件中有关规定与要求,即采取脱产、半脱产、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可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从二年到四年不等,“学员一般至少脱产学习一年”这项要求必须坚持,这对于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是必需的,虽然学员存在一定实际困难,但学校应当坚持这一做法。学校这样规定了,学员还是可以克服困难的。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教育学员要有长远观点。涉及到学员学习的权利问题,通过国家立法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3、关于教学方式

为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规格特点,充分保证其质的规定性,围绕着质量与特色,各院校既做到了精心组织教学,又十分重视教学改革,特别在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试验,有些做法很受学员欢迎。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教师既重视系统讲述,还辅以专题讲座(请专家、中学优秀教师及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做专业报告)、课堂讨论、命题作业、课程论文等方法,对这些做法学员反映很好。在案例教学方面,各学校都有一些教师做出了积极探索。有一所学校为完善案例教学,学校校领导牵头已申请并获准增补到省级教育科研立项《全省案例教学调研》中,目的在于发现典型案例,使教学案例系统、科学、有典型意义;有一所学校一位老教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案例,加以整理后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提高学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方面,一学校物理系领导(教授),将教育硕士学位生与统招生一起吸收到自己科研项目试验中,另一学校物理教学论教授定期深入学员所在校,指导学员学习与工作。

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在教师座谈会上大家普遍感到教学方式改革对提高学员理论素质,将学生感性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又真正做到富有成效地解决理论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各院校建议加强试点校间教学研讨与交流工作应尽快进行。

4、关于外语教学

对此师生反映比较强烈。学员座谈会上反映,对于非外语专业毕业的学员,外语学习负担较重,有冲击专业课学习的倾向;而对于外语专业毕业现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学员来说又有些简单。教师反映由于学员年龄、毕业年限、外语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外语教学感到有难度,教学目标也不太好确定。尽管如此,各院校还是持积极态度,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与办法,如有的学校在对学员进行外语水平测试基础上,分了快慢班;有的学校外语教师利用一段时间进行了恢复记忆性教学;有的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了恰当的教材;有一所学校学员外语基础较好教师选择的外语教材版本水准比较高(能达到大学五级水平);有的教师选择教育文献作为阅读材料,效果很好等等。对外语教学问题,专家组认为,在确定外语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两点。一是学生外语的实际水准及发展趋势。检查组成员对一学校98级学员自然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80年代毕业的学员人数较多,此外大学本科毕业5-6年的学员所占例也不小。如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学员教龄会逐步缩短,外语基础会越来越好。二是外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体现层次与特点,保证教育硕士层次的基本水准,外语教学目标应如文件中所述“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提高学员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5、关于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各试点校普遍重视教材建设。大多数院校采用了专家指导小组推荐教材;有的院校选用本校教师统编教材;一些院校正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编写教学大纲;有学科优势和教材编写基础的院校教师正在承担统编教材的编写任务。

学员在座谈会上反映,教师指定的一些教学参考书不好找,有的买不到,还有的借不到。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个别学校在校内管理体制上遇到些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方向的学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试点校均在积极想办法,如有的学校任课教师编印“单元讲义”发给学生;有一所学校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做为一项长远的事业抓,已确定投资建立3000平方米的研究生教学大楼,楼内配置视听室,建立图书资料室,并拟实现计算机联网。

关于教材建设,专家组在上海会议上已做出决定:编写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五门课程教材。这些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①选择并提出建议采用的基本材料;②指定必读参考书目及选读参考书目;③按专题形式编写参考资料;④编写案例教材。在本次会议中专家组听取了承担主持上述教材编写任务的院校工作汇报,并再次强调应尽快编写出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以解决教学急需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各学校均把教育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熟悉中等教育的专业教师和优秀的中学教师投入到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教学工作中。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的学校还出台了相应政策,如在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中给予倾斜,拨出专款用于教学与管理;有的学校针对现教师队伍的自身特点与不适应还建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地。专家组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建设问题主要是解决不适应问题。选聘优秀的中学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是必要的,尽快改善任课教师自身的智能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

6、学位论文

各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大多尚未开始,有的正处于开题阶段,但对学位论文撰写答辩工作均做了一些安排,并准备实施。如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必须在校内进行;撰写过程中学员必须保证有2-3个月时间回校,接受导师指导;论文指导教师必须以高校教师为主,并聘请有指导能力的中学高级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请中学高级教师参加等等。有的学校现已列出论文指导教师名单,让学员选择,让学员与导师早接触。有的学校实行了班级授课与导师制相结合,为论文撰写工作奠定了基础。有的学校拟把优秀论文的答辩工作放到学员任职校中以扩大影响等等。专家组认为确定好学位论文的标准,加强学位论文的指导是极为重要的,各院校应给予足够重视。

二、反响、问题与建议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虽刚开始,但在社会上已获较大反响。总的来说,社会反响是积极的。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校长是支持的、十分重视的。某省教育厅97、98连续两年发了三个专门文件,要求各地(市)教委、教育局做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组织工作。有些中学校长积极推荐、支持本校教师报名学习并给予经费、时间上的支持。个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此反映不够热烈,有些中学校长担心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给予学员理解、支持不够。

座谈会上学员普遍对做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充满自豪感。有一学校学员群体称自己为“黄埔一期”。通过学习,学员的教育成就动机进一步得到强化,从事中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事业心、成就感大大增强;学员还反映,进学校学习耳目焕然一新,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能力,一致感谢教育部、学校给予他们的机会与提供的条件。

2、试点院校一致建议,作为学位制度的一项改革,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学校长和广大中学教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功能,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渠道的开辟对中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培养二十一世纪中学教育管理专家与学科教育专家、中学骨干教师的特殊意义等有明确的认识;各试点院认为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纳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是保证该项工作取得成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各试点院校建议国家教育部主管司局与有关司局(如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局)能从各司局所辖工作领域与影响利用教育行政法规与会议等形式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予以宣传,此外应建立一种机制如中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中学教师队伍学历、学位结构要有要求,在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也应有学历、学位要求。总之,加大宣传力度和建立有效机制才能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之获得较大的社会认可度。

学员在座谈会上反映工作与学习矛盾较为突出,有些学员的学费、旅差费的报销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关福利待遇等方面也有些实际问题。上述涉及到学员学习权利等问题,各试点院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渠道与立法予以妥善解决。

3、座谈会上学员反映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的学历问题较为关心。对此专家组认为,这个问题不再讨论。各院校应按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的意见向学员解释清楚。对于学员个人履历表所填学位的问题,待国务院学位办与教育部人事司沟通有关情况后,是会得到解决的。

4、各试点院校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规模的要求意识较强。南京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赵沁平主任对此已做了明确的解释,各院校应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培养质量的问题。

5、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工作,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已开展了工作。专家组将对教学研究与交流工作做出安排,并尽快组织实施。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已开始,希望各院校要认真抓好所立项目的开题与研究工作,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指导、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

从上述情况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初步摸索出一些经验,有些工作是富有创造性,既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试点工作来说也是一种经验、财富。上述成绩、经验的取得是和国务院学位办、专家组及秘书处的领导、指导、支持分不开的,尤其是与试点校领导、管理部门、教师的努力教学与工作分不开的。最后借此机会我代表专家组及秘书处对各院校给予检查组的支持与接待表示衷心感谢。总结中不当、遗漏之处请专家组各位成员予以指正、补充。

谢谢大家!

 

 

 

 

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纪要

1998、11、8  南京

 

    在大会闭幕式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把几天的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专家在会议期间讨论的意见做了总结。

专家组认为,本次会议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达到了提高对试点工作认识的目的,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叶澜教授概括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为“三个二”。首先,是有两个启动,对第一批试点单位进行科研工作的启动,本次会议进行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科研课题的评审工作;对新增试点单位进行试点工作的启动,专门讨论了招生专业的确定、招生工作的开展等问题。其次,是两个检查交流,一方面,今年10月上、中旬专家组耗时半个月,对第一批16所试点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逐个学校进行了检查,这次会议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东北师范大学何艳茹教授代表专家组对检查情况做了通报,从而实现了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工作交流,同时新增试点学校也从中受到了一些启发;另一方面,是根据今年五月华东师大会议上做出的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的工作安排,五个院校分别承担了编写教学参考书、案例教材和举办教师研讨班等方面的任务,本次会议专家指导小组听取了这五个院校的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在专家指导小组内部交流了对这方面工作的一些看法。第三,是听了两个重要报告,一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对新增13所试点学校讲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目标、性质等问题的具体报告,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赵沁平主任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两年来工作的回顾和今后工作的展望的总结报告。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二”,本次会议内容很充实。专家组认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对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二是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从认真角度看,首先,会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秘书处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资料汇编》既为本次会议提供了会议材料,同时又为以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史的编写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原始资料;专家组的同志也做了许多准备,何艳茹教授在会议期间听取了专家指导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后,对提前准备的检查交流的报告作了修改,专家指导小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老师会前提交了介绍国外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文章等等。这些都是与会同志认真态度的体现。其次,与会代表自始至终都认真参与了会议,尤其是新试点学校的一些校长亲自带队参加,反应了对会议的重视。  从支持角度看,这次会议除了东道主的支持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教育部相关司的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保证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

这次会议达到了提高对试点工作认识的目的。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整个试点工作中,不管是第一批试点学校,还是第二批试点学校,包括专家组成员在内,经常面对着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要去研究、探讨,要提出解决办法,问题是具体的,但问题的背后是认识,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价值取向。顾明远教授和赵沁平主任为会议做的两个报告,对提高我们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工作,而我们的认识对解决很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搞好本职工作,叶澜教授谈到要有三个意识在我们的头脑中扎根:第一是创业探索的意识。师范学院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个创意,是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尽管没有经验,但做好这项工作,能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它表现在一是对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对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很重要的。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的不断提高,这项工作对于中学教师学位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教师队伍的变化,没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产生  ,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真是百年大计;二是对师范院校的改革也很重要。师范院校可以借这个学位的开通,一方面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它还能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使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能在高层次上实现, 即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它会推动师范院校本身的学科建设,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学科建设,这就使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土壤不论在专科、本科,还是在研究生层面上都深深地扎根于基础教育,这将会使我们得到很多的、非常富有活力的推动改革的力量,师范院校的改革也会在为开通这个学位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三是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它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在总体上贴近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就是面向教育发展的需要,它将打破纯粹学术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走向应用、综合,直接面向社会,搞好这项工作的改革确实有很重要的意义。叶澜教授告诫到,这项工作从前在我国没有人做过,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一批开拓、创业者,我们有很重要的探索任务,我们要有探索精神。第一批试点单位在工作上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国外的情况和我们又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我们每走一步,都需要群策群力。我们要记住赵沁平主任在大会开幕式报告中谈到的防止走老路,实际上,你不探索就会走老路,探索与创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每个层面都要有强烈的创业、探索意识和使命感,要发挥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创造、创新精神。第二是要树立质量服务意识。这次会议我们始终没有丢掉的一个词?D?D质量,也就是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具有独特性的学位,大家一起来创牌子,如果我们不注重质量,就会影响这块牌子的形象,也对不起那些来读书的学员,还会影响到将来他们教的学生的质量。这就是一个负责的问题,而对谁负责,实际上就是讲服务意识,为基础教育服务是一个高质量、高品牌的服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名声,这就需要我们在开辟这个新领域时努力工作。要树立质量服务意识,服务的对象也要搞清,我们是服务于基础教育,首先是培养一批重点骨干教师,特别是高中的骨干教师。从两年来确定招生对象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我们是尽量将有限的招生名额保证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教师上。这就要求试点学校在招生把关时,树立质量服务意识。另外,不能降低质量,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问题。从需要上讲,总是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和许多事实说明我们有需要;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能力,具体说就是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队伍情况和这些教师已有的经验情况。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过程中,试点院校应加强改善和发展自己的薄弱学科,努力地建设这些学科,使自己真正强大起来。第三要有改革风险意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是师范院校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改革,是相关的学科建设的改革,也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这项工作能否做好,社会效果怎样,最终这批人成长的轨迹如何,社会最终承不承认,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有风险。改革就要有冒风险的心理准备,但又必须要有尽量减少风险的意识。专家组在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步步为营的战术,试点工作的推进非常谨慎。为了把握整个试点过程,试点规模不宜搞得太大,试点院校对试点工作要及时进行反馈、检查、反思,从保证质量、减少风险的原则出发,步步为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既要大胆又要谨慎。试点院校能否把试点工作搞好,要看他们怎样能把这些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专家组还认为本次会议明确了今后的工作。今后的工作,试点进入第二个阶段,其特征:首先是规模又扩大了;其次是它进入了实质性的工作阶段。实质性阶段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我们前几次会议讨论指导思想、方案、目标以及课程建设转向面对学员如何做好培养工作。专家组认为,有以下几个环节和培养质量有密切的联系:第一是生源。如何动员有培养前途的考生自己愿意来、学校也愿意放,特别是要招好首批学生。把好生源关,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第二是进行联考。通过联考,把握住基本的知识范围,利用学生进校前准备考试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水准和专业知识水平。第三是进校后的教学管理。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间过程的管理和改革是非常具体,非常实在的,不能唱高调。专家们认为,首先,应该有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纪律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学员的要求,他们的要求未必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分析学员的要求与他的发展、学习是否有利,如果没利,就要想办法让他克服困难。不管学员进校前是什么角色,只要他一走进我们这个校门,他就要完成由非学生身份向学生身份的角色转换,这是一个教学管理的严肃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方面,我们要求课时不应太少;外地的学员要脱产学习,本地的学员希望在一周内的学习时间不应少于四天(包括休假日在内);其次,课程设置要突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要保证好教育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总体结构上,主干课程和总比例不能动,要调整,只能调整选修课程;再次,要认真研究、认真对待每一门课,不能说我能教什么就讲什么,而是应该讲什么你就教什么;又次,就是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与培养质量相关的最后一环是学位论文。在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作法上,有些学校是有创造性的,但要注意带硕士生是有规范性要求的,不能只考虑多招学员,而应先考虑好如何指导研究生做毕业论文,这都需要我们认真、仔细、超前思维地去研究一些办法。

实质性阶段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加强管理。专家们认为,目前以文件方式下发的关于招生、联考等等一系列材料就是管理章程,要认真执行,如果有缺陷,下次改正。因为文件是有严肃性的,第一批试点院校应该努力地去完善它,而对于新增试点单位,则是去落实它,要落实整个工作管理的组织问题和制度建设,还要形成评估机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实质性阶段的第三项工作是开展研究。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科学研究,这主要是一种工作性质的、目前仅在第一批试点院校中开展的研究。专家组在这次会议上对课题的评审时,专家们阅读了被评选人的申报材料,听取了专家检查组的意见,并依据了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评选:第一、评选范围是课题指南列出的“四大块”内容,并且“四大块”主要内容都要涉及到;第二、16个学校每校至少要有一个课题;第三、这次落选的课题,由学校决定,每校可选1-2个课题报国务院学位办,这些立项由学校自筹经费、自我管理。所有立项课题分成A、B、C三类,课题比较多地集中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在申报的79项课题中,评选出了重点课题(A类)10项,一般课题(B类)21项,共有31项课题中标。专家组考虑到要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工作,还通过了委托国务院学位办和秘书处共同研究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规章制度方面的立项,并希望明年能出台这个条例,然后逐步完善它。现在有32个课题已经立项,专家组要求课题的研究要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便有利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发展。

 最后,叶澜教授充满激情地说,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又增加了一批生力军和志同道合的同志,让我们为共同的事业、为中国教育的明天努力奋斗,踏实工作,只要我们真的努力了,我们教育的天地会变得更美好。

在大会闭幕式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教授在补充发言中谈了几点看法。第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是在研究生教育处在转轨时期进行的,现有的研究生教育逐渐地要去跟国际接轨,因此,它是新事物,有许多不完善, 很多地方也不配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创造、前进,包括专家在内,大家都要有一个创造意识,要不断摸索;第二,正是因为不成熟,执行中会有各种意见,包括制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可是为了维护试点单位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希望大家对于已经制定的要严格执行,有不同意见先执行,然后总结经验教训;第三,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大家要有思想准备,但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很有前途的,我们应该坚定信心。

最后,国务院学位办傅诚同志就专业学位试点的关键环节——做好任课教师的选拔、学员的管理等工作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他认为,任课教师的选拔至关重要,选拔从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要能体现试点院校教师的水平,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基础教育要有充分的了解。其次,任课教师应明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要知道把学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培养目标来安排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另外,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员的管理。由于我们招进来的研究生,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工作任务繁忙,如果不加强其课程学习的管理,我们无法保证对学员负责,对培养质量负责,在工学矛盾中,我们应坚持培养质量第一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警钟长鸣,要把质量意识贯穿到整个试点工作中。

傅诚最后宣布,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