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讨会综述

活动时间:2006-09-01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讨会综述

时间:2006-6-17

地点: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演播厅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学科发展趋势,交流各校相关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从整体上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质量,受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委托,2006617-1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讨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习演播厅举行。来自全国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近40教育研究方法的任课教师参加了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由文辉教授、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翟东升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教育学系主任杜成宪教授,以及《教育研究方法》著者杨小微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做发言。

会上,陈向明教授、郑金洲教授和杨小微教授分别向各位与会教师做了专题报告,与会教师就课程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广泛交流意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作了题为质的研究方法的学与教的报告。她以提问的方式开始报告,采取相互讨论的形式展开报告;报告中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从孔德、涂尔干、韦伯等大师的说法说起,对什么是研究作了解释和说明,从经验的、思辨的以及学术的、实践的等维度对研究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二)介绍了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3、选择对象,探讨研究关系;4、选择研究方法;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7、研究报告;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陈老师还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指出要在做中学,并对学生做质的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作了说明。(三)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指出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借助于想象力来提出问题,方法和理论都是工具,主要目的是澄清观念,她特别强调了问题的灵魂作用。

参与研讨会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与陈向明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问题主要有:(1)教育硕士的人数多,课时少,如何上好质的研究的课。(2)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时间很短,而质的研究需要时间,怎么办?第二个是研究问题,质的研究都针对的是已成的事实,对过去的经历却是关注的重点。第三个问题是研究结果很难有突破。(3)做质的研究是借别人来研究自己还是研究别人?……。陈老师表示,质的研究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并回答了如何从对象的选择和过程中去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等,她认为质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户,一片很大的领域,需要研究者们更多的实践参与。

接下来,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浦东干部教育学院科研部主任郑金洲就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会议做了报告。他从行动研究的角度,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现状。他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问题校本化;2、研究动力内在化;3、研究方法定性化;4、研究手段信息化;5、研究主体群体化;6、研究的资源整合化;7、研究文体多样化,丰富化。(二)专业研究者教育研究现状。他认为目前专业研究从事研究的特点表现在:1、引入复杂科学;2、聚焦叙事;3、跨越专业边界;4、强化问题意识;5、关注学校实际;6、实地参与研究。(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把这两支队伍的特点汇总起来看目前研究方法发展的趋向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2、复杂科学转为研究实践。3、科研、教研、德研日益趋向整合。4、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进一步分化。5、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日趋专题化、系列化。6、中小学的研究与培训日趋一体化。7、实践性研究成果的提炼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研讨参与者的问题,郑金洲教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进行了阐述,他对教育叙事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做好日志、反思、案例、课例等作了说明;他指出,在叙事之后,还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也就是要专题化和深入化的问题。

下午,杨小微教授就《教育研究方法》及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做了报告:(一)关于推荐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特点及教学处理意见,主要包括:1、教学对象的定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教材编写意图——满足专业硕士的实际研究需求,尽可能简明地说明原理、方法,以及原理与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3、教材结构特点——在了解事实、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把握方法,关注方法背后的方法论思想,如系统思维,复杂思维。4.教材处理建议——吸收多种版本的优点。(二)关于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建议,包括1.关注不同类型不同状态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阶段的理论需求,重在引领。2.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专业硕士的实战意识(做中学)。3.开发本地资源,积累研究案例,请有研究经验的实务工作者担任讲座,或进行实地考察等等。4.结合任课教师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和体验(做中教)。最后杨小微教授就《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能结合学位课程的教学,加强教学反思,积累教学案例,开展课程研讨,集聚研究成果,实现共同分享。

最后,与会者针对教材的内容以及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课的设置展开了讨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如何利用《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进行教学。2.如何处理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3.如何安排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课的要求、内容、课时、结构、顺序以及考核的标准等。4.怎样使研究方法的教学更符合教育硕士起点、学习目的和要求。5.如何根据教育硕士的特点展开教学工作等。

参加本次会议各位专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根据教育硕士的文理分科的不同来编排教材和安排课程;由不同专长的授课教师来讲授不同的方法课;充分利用案例,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教师;如何处理研究方法与统计学的关系;区分教育硕士的数学背景,从而控制课程内容的难度,以及重点培养学生对同级软件的使用能力;区分教育硕士培养与骨干教师教育;区分技术的策略的方法;并与同学教师加强交流。杨教授肯定了大学生立场,指出大家处理这一课程有多种方法,但共同的要求是:创新,规范以及合乎人性的价值取向。最后,杨老师希望与大家建立一个共同交流、研讨的平台。

可以说,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提升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水平;对《教育研究方法》教材的使用和完善;对各校教师的经验交流都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