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15
全国首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
教学技能大赛决赛综述
——兼论历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为展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成果,促进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首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于2015年11月12日—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12日晚,决赛开幕式由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学会秘书长姬秉新教授主持,教育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翟东升处长、吴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等领导与会并致辞。开幕式结束后,正式的比赛就拉开了序幕。
在决赛开始前,组委会分别召开各高校领队会议和评委会议,公布了比赛宗旨、比赛规则、比赛要求、比赛纪律及评委工作原则。
根据初赛的结果,参加决赛的学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43所师范类院校,共85名优秀教学设计作品的作者作为选手代表各校参加决赛。由于种种原因,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未能到场,实际参赛选手共计77人。严格按照参赛选手人数的10%、15%、20%的比例,确定决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获奖比例名额。
决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及“选手、评委双匿名,且同校选手、评委不得在同组”原则,采用现场抽签的办法,将每个选手编号(选手报到时需要核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证、身份证后给一个选手编号)并随机分组,由选手自己抽取参赛场次、参赛具体内容、参赛出场顺序等。决赛共分4场,每场五组选手同时进行比赛,每次抽签都在前一天晚上20点进行,现场核对登记后方可抽签。
每场比赛前,都由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核对选手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证、身份证及编号无误后才能进入比赛场地,随后须上交手机等通讯工具,之后选手当场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在没有比赛前选手不能离开比赛场地。评委进入比赛场地后也全部上交手机等通讯工具,随后分组进入比赛场地,以确保评委分组信息不泄露。
决赛流程共有4个环节:(1)说课。选手用10分钟左右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2)讲课。选手进行40分钟左右的模拟课堂教学;(3)答辩。选手在10分钟内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4)评议。评委用10分钟左右对选手讲课、说课、答辩情况作出评议。
上述比赛原则、比赛要求与环节设计等在决赛前现场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得到了所有参赛选手与指导教师的高度认可与赞同。
此次参加决赛的选手们在说课、上课、教学设计等方面,表现了以下突出特点与成绩:第一,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能够初步做到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第二,大部分选手具有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语言表达流畅,普通话水平尚好,教态自然大方,基本教学环节合理,课堂教学比较规范,都能书写板书,有一定的掌控课堂能力;第三,对教学设计都尝试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理念;第四,注意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能够采用史料教学,力求论从史出,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在决赛中也暴露出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整体感觉历史教育硕士的比赛讲课水平不如历史教育本科生的比赛讲课水平(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已组织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比赛),无论是选手的历史知识素养,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语言水平和板书水平等,都赶不上本科生。这些问题均与当前国家的历史学科教育硕士招生、培养方式有关。第一,不少选手的本科学历是非历史学或历史教育专业,所以这些非历史专业的选手的历史学知识素养不高,普遍缺乏基本的历史学知识素养,对所讲内容的历史背景不清楚,导致教学没有历史感,也容易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历史常识性的错误;第二,大部分选手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手们在教学中过多地依据PPT,未能考虑清楚PPT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PPT呈现的材料、信息内容太多,忽略了利用PPT中的材料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启发,造成教学目标达成不理想;第三,教学中脱离史实的说教较多,忽视了引导、对话的重要性。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反思,需要选手利用有效的情境与材料,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反思。但在比赛中,选手们普遍暴露出提问、引导、理答技能的不足,这是教学中说教现象产生较多的原因之一;第四,选手未能处理好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教,但没有排斥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利用好教材,不少选手未能思考清楚,而是出现了简单抛弃教材,大量补充网络上下载的未经核实的课文之外的资料的现象,冲淡了课文在中学生学习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第五,指导教师的指导还不到位,通过答辩得知,选手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和制作课件PPT上,指导教师并没有及时纠正,没有及时让选手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搞清楚课文的背景知识和历史细节上,致使选手在讲课时因缺少这些专业知识而始终没有出现教学高潮,也不能吸引学生听讲。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提升历史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是我们开展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的目的。我们建议各教育部有关部门与各高等学校,在未来的全日制历史学科教育硕士招生与培养中,最好从以下方面去处理:第一,加强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管理。建议对非历史学专业的考生的录取工作从严管理,努力使所录取的硕士生在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素养方面能够做到达标。如果录取很难做到从严管理,建议对非历史学专业的硕士生延长一年学制时间,增设有关的历史学科知识素养的课程;第二,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从历史学科教育硕士成长和发展需要的角度开设课程,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尽量补充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尽可能使所开设的课程能够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第三,评委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与业务水平,努力使评委对选手的点评尽可能从专业指导的视角出发,从选手未来改进与发展的角度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少一些批评,使指导更加规范、科学;第四,加强对各学校历史学科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素养的提升。指导教师应该能够正确处理好日常教学与教学技能比赛之间的关系,使参赛选手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在比赛中既能正常展现应有的教学技能,又能根据比赛的特点,将常规教学要求的环节合理运用在比赛教学中;有效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程目标的实现角度,思考教学应关注的核心问题,提高他们整体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15日的闭幕式上,姬秉新教授对比赛进行了精彩点评,中肯地指出了大赛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要求各院校指导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予以纠正。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俞钢副院长对大赛进行了总结。与会代表对上海师范大学的有关领导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提供的良好的比赛与生活条件,对赛会组织工作高效有序以及对大会会务组同志的辛勤劳动,给予高度的赞扬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大赛在参会者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下帷幕。
总之,尽管比赛中有些选手的表现不尽人意,但就赛事本身而言,本次大赛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及上海师范大学等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历史教育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各省市的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中,圆满地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