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0-30
动因·收获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07届教育硕士
闫新全
我是1985年从河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即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工作中一开始是轻视理论,而重视实践,重视课堂“实战”经验的积累。随着教龄的增加,对教育教学规律有所感悟、有所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艺术,但总感觉我的教学仍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教学的立意不高,内容深度的挖掘不够,教学很难上层次、上境界。
翻阅教育类、心理学类书籍、浏览教育教学报刊,心中往往是一喜一忧:喜的是自己从教学一线摸索出教育真谛、教学规律“竟然”出现在教育大家和教学专家的宏篇巨著中,当然要比自己的感悟所得,深刻而周密了很多;忧的是回头看看自己和中学教育同行所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技法介绍的浅层面上,较少有理论和思想深度,可读性、推介性不强。再者,比较专家们的专著,发现理论构建的多,比较翻译的多,但紧密结合中学课堂教学、有目的导向、有针对性阐释较少,可操作性差。谁能打开理论与实践相通的“绿色通道”?长期战斗在中学课堂一线,又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的人应能担当起重任。教育硕士的招生与培养,使我看到了希望。
我报考教育硕士的动因就是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升: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时空,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系统学习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物理学史等),较好掌握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教育—生活融合术等),高站位解读文本(从思想、结构、内容、方法、技巧、知识、事实到现象,自上而下统领,自下而上升华),深层次认识课堂(重视课堂原生态,在生命课堂中思维激荡,智慧生成),全方位提高质量(学生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陶冶品德、张扬个性、激发潜能、启迪智慧)。
通过三年的学习,我的愿望基本实现。河南师大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授们治学严谨,积极负责,高质量完成了教学任务;同学们团结友爱,良性互动,在分享中感悟提高。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既有通识性、基础性课程(重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收获最大),又有专业性、时代性课题(为提高教育技术、了解学术前沿而设)。通过学习,既为同学们夯实了教育教学的理论功底,又使我们有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在授课方式上,既有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经验交流,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科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学校教务管理严格:强调上课纪律,加强课堂教学,重视考试管理,以学分管理促同学们高水准完成学习任务。在硕士论文的开题、研究和答辩的全过程中,有导师严格把关:无开题报告不能开题;导师不认可不能开始研究;研究过程中要经常与导师沟通,寻求帮助;答辩过程中,严格程序,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参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以来,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收获。
首先是教育教学的理论功底提高了,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阅读了大批教育经典著作,结识了众多教育思想流派,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我养成了读书、学习、反思的好习惯,有了较高的理论思维和质疑、批判的勇气,文化底蕴增厚,教育魅力增加。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能够使学生从掌握知识肇始,历经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到形成学科思想,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对理想的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阐释: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眼中有物;言之成理,个性解读;情感投入,营造氛围;师生互动,有效沟通;体验感悟,思维激荡;重视‘四基’,系统构建;方法引导,能力提升;遵循常规,富有创新”。
第三是科研能力增强了,工作中有了问题意识,能较准确地界定它、研究它,表述研究成果。既能想到、做到,又能做成、做好。工作中有了反思的勇气和实力,持续地从事着反思性的教学实践,经常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梳理工作的思路,提高教育的境界。
当然最大的收获还是更新了教育观念,改造了旧有的教育哲学观。我对教育的阐释跃上新境界,对教学的体悟进入新天地。我深感育人的重担所在,每天都是充满期望地、热情地、负责任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恰逢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之际,衷心祝愿该学位教育越办越好,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能够“提升教师职业品味,促进中等教育发展”。